上市公司公告中的初级过错谁来埋单?
安定<\/p>
一夜成名,并不见得都是功德!<\/p>
近来,深圳和而泰智能操控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和而泰”)由于一份一字之差的公告登上热搜。<\/p>
5月16日,和而泰发布2022年第一次暂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,其延聘的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出具了相应的法律意见书。不过,该份法律意见书的标题,却将“暂时股东大会”写成了“临死股东大会”。<\/p>
5月18日,深圳证监局发文称,依法对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采纳责令改正的监管办法,对三名律师采纳出具警示函的监管办法。<\/p>
一字之差,谬以千里。上市公司不太光荣的“一夜成名”,律师事务所收到了警示函,投资者则对公司产生了质疑:“无法形容,竟如此不靠谱,管理水平安在?”<\/p>
翻阅此前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告,笔者发现,公告中呈现的初级过错可谓形形色色:把“暂时”写成“临死”的不止呈现在一家公司的公告中,多家上市公司公告中都曾犯过这个初级过错。此外,还有把年报的年份搞错的、高管年薪单位标错的、签字会计师的名字写错的……<\/p>
尽管这些公告中呈现初级过错大多是由于“工作失误”形成的,但层层审阅、层层把关的公告内容还会呈现这种初级过错,从另一旁边面反映出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在信息发表环节的不仔细、不尽责情绪。<\/p>
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,是企业对外传递信息的重要文件。依据《上市公司信息发表管理办法》的要求,发表的信息应当实在、精确、完好,简明明晰、通俗易懂,不得有虚伪记载、误导性陈说或许严重遗失。假如上市公司连最基本的“精确性”都达不到,又怎么让投资者信任公告的实在性?<\/p>
信息发表无小事。公告中的一个错别字,或将引发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,乃至引发股价动摇,因而,对这种“工作失误”肯定不能小觑,应引起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警示。<\/p>
当时,资本商场正稳步推动注册制变革,对上市公司信息发表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是资本商场核对验证、专业把关的第一道防地,只要严守诚笃守信、勤勉尽责的底线要求,才干赢得投资者的认同、商场的尊重。<\/p>